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IFAL)

2025 IFAL
2025 IFAL 参会回执 Registration Form
3.2MB下载
2025 IFAL 邀请函 Invitation
2.72MB下载
2025 IFAL 摘要模板 Abstract Template
32.0KB下载
2025 IFAL 论文模板 Paper Template
182.5KB下载
2025 IFAL 版权转让同意书 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
19.17KB下载

IFAL2022热点话题发布:人车交互智能照明与传感

微信图片_20210706105613.jpg

2021年6月1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闭幕前,和往年一样,由林燕丹教授代表国际组委会发布Hot Topics。IFAL作为瞄准国际汽车照明前沿学术和技术的交流平台,涉及到的汽车照明技术的深入探讨,每年的热点话题的分享,引领了该领域下年度重点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提供科研依据。

图片1.png

面对现今日益复杂的交通情况,汽车照明行业,包括以学术创新和产业引领为定位的IFAL,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将技术的发展创新放在首位,才能坚持我们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引领。

图片2.png

汽车照明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考虑车辆的驾驶环境:是在城市的道路还是乡村的道路,是在高速公路还是普通道路。不同驾驶环境对应不同道路、交通条件和场景特征。

汽车照明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考虑驾驶旅行的目标:是赶商务,还是越野式放松,抑或是星夜兼程等等。旅行的目标不同,汽车照明的要求也不同,需要考虑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天气、时辰和自然光照对驾驶的影响。

汽车照明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明确服务对象。汽车照明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包括车辆和行人在内的道路使用者。复旦大学林燕丹团队的Christopher Weirich在此次大会所作的报告提到不同的人对相同图案的视觉感知并不相同。这提醒我们要明确服务对象的特征和需求,区别服务对象的差异性。

图片4.png

汽车照明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号。这个过程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交互过程中,对方无法理解灯光传递的信息。例如车辆投影人行道图案表示礼让行人,但行人不明白。二是灯光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比如Dirk Meyer教授今天在IFAL上的演讲,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投射出一个香蕉,会因此影响别的车辆驾驶。这两大挑战和人的需求与差异相关联,影响着汽车照明行业的相关标准制订。

图片4.png

汽车照明和传感技术紧密关联,为不同类型传感器提供合适的照明也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李阳博士本次大会报告总结了激光雷达和照相机的相关技术。其中包含图像算法为代表的软件技术和传感器为代表的硬件技术。传感和照明的相互干扰让国内最好的智能前照灯公司尚无良策。

此外,传感器数据的管理和有效性、安全性检验也十分重要。复杂的交通环境对应巨大的数据量。作为积极的参会者,华为也同样看到了智能照明在海量数据处理中面临的困难。

图片5.png

车路协同和车车互联是汽车照明发展技术的未来方向之一。汽车行业发展的重难点在于道路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用eHMI 或是I2X 这样的照明技术实现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有效交互,进而形成一套统一标准。

图片6.png

汽车内饰照明对驾驶体验十分重要。ANSYS、 Dirk Meyer教授 和Rainer Neumann 博士都采用了虚拟现实的模拟实验来研究内饰如何增强汽车用户的体验感,领为将节律照明引入了汽车照明设计中,海拉展现了新的内饰产品,均旨在增强用户体验。

图片7.png

更低的能耗,更高的转化效率,更好的关注道路使用者的需求,更新的科技和更高要求的法规,均是未来汽车照明朝着智能化和低碳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图片8.png

在此背景下,技术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需要更多的关注道路使用者——行人和驾驶者的特征和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汽车照明才能得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图片9.png

正因如此,2022年,第十届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我们将其主题定义为人车交互智能照明与传感

这个主题是IFAL国际组委会的成果,是国际和国内专家共同探讨的结晶。IFAL首次将人的概念直接带入大会主题中,希望行业的各位领头羊们在未来的技术导向中更多关注人的特征和需求。希望在明年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人车交互和提升汽车使用者体验的报告。

IFAL的举办时间始终是6月份第三周的周四和周五。IOC会议的举办时间是IFAL前一天。真诚地欢迎大家继续关注IFAL。请注意论文接收的截止时间和注册时间。

图片10.png

如果大家在人机交互或者人车交互过程中,在研究层面、方法论层面以及实施层面有任何问题,欢迎大家和我们联系。我们会组织国际团队和学术团队给予产业界最大的帮助,为照明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谢谢大家。

图片11.png图片12.png

感谢IFAL国际组委会全体专家对IFAL的支持和参与。感谢林燕丹教授课题组Christopher Weirich协助整理PPT。感谢王阳协助整理发言稿。
联系邮箱:ifal@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