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IFAL)

IFAL2024邀请函
2024 IFAL 邀请函V4.8.pdf
7.65MB下载
演讲者简历 speaker biography_V1.1.docx
61.46KB下载
IFAL 摘要模板.doc
32.0KB下载

【行业焦点】首期中国汽车照明设计师培训圆满落幕:点亮未来,智驭光明




点亮未来,智驭光明


首期中国汽车照明设计师

培训圆满落幕


图片


一场关于光的探索之旅,一次智慧与创新的碰撞,在这个热情洋溢的夏日,完美落下帷幕。由中国照明学会主办,上海复诺视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复旦临港产业化创新平台联合承办的《第一期汽车照明设计师培训班》于7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临港成功举行。


图片


本次培训专注于探索汽车照明设计的前沿动态及技术革新,邀请了业内专家来分享他们的洞见与经验。



图片

中国照明学会智能交通照明专业委员会 主任 林燕丹

《汽车照明与视觉人因工程知识》


人因工程学强调,照明设计需考量人眼对光强和色彩的感知特性,以优化视觉舒适度和信息辨识能力。在人因视觉设计中,评估标准包括光线分布、眩光控制和色彩识别,确保照明既高效又不会造成视觉疲劳。随着技术进步,汽车照明正向着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如自适应前照灯系统可根据路况和环境自动调整,同时,色彩可调的内饰照明提升了驾驶体验,反映了照明设计从功能性向感知体验的转变。


林教授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汽车照明的基础原理、人因工程学的应用、设计评价标准,以及未来照明技术的发展趋势,展现了汽车照明系统如何不断进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和舒适需求。






图片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灯具及灯光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4/SC21) 秘书长 卜伟理

《汽车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标准解读》


汽车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遵循严格的标准,确保行车安全。汽车照明依托国标GB 4785,灯具布局严谨,安全照明基石。配光试验精测,防眩合规,光束适中。2025版前瞻,智能照明入规,效能升,兼容优,车联网新潮。


卜老师的课程强调了汽车照明标准的重要性,从现有规范到未来趋势,展示了汽车照明技术如何在标准化框架内不断革新,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安全和环境需求。






图片

中国照明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张哲纲

《汽车智能化照明设计》


汽车智能照明革新驾乘体验,集传感、计算与通讯于一体,敏锐适应环境,自动调光控制。核心技术依托精算算法,整合摄像头、雷达及GPS,动态优化照明,无论城乡疾驰或风雨兼程,皆保视野清晰。情景与自适应照明升级舒适度,微调光色节能,彰显从功能到智慧服务的跃迁。


张博士的课程精讲智能照明全貌,技术潮流与实践应用并重,引领未来驾驶新风尚。





图片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副教授 段金涛

《光环境设计-照明设计视觉效果及模拟计算》


光环境设计融合艺术与科技,旨在缔造悦目怡人的照明空间。核心在于光源的精妙布局与光色调控,借助模拟软件预测光照分布,确保视觉任务适宜且氛围恰到好处。眩光分析助力消除刺眼光斑,提升视觉舒适,保障安全。


段老师的课程揭示设计精髓,从审美到计算,讲述了构建和谐光环境的技巧。






图片

Synopsys新思科技 资深光学应用工程师 Yip Kin Wai

《汽车照明设计软件及案例分享》


照明光学仿真借助专业软件,如LucidShape,赋能设计师在虚拟空间精雕细琢车灯模型,通过模拟光线在反光镜与透镜间的互动,准确预测光强分布,确保照明安全合规。软件加速了从概念到成品的迭代,尤其是在导光条的创新设计中,可视化研究让复杂几何的光效尽在掌握。


Yip Kim Wip的课程通过实操案例,如反光镜和透镜优化,教授学员运用软件模拟真实世界光照条件,如夜驾与雨雾,从而打磨出兼具安全与美感的照明系统,彰显汽车独特魅力。



培训期间学员们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和深入案例研讨,不仅学习到了领先的设计思路和技术,也提高了面对实际挑战时的解决问题能力,更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出无限创意火花。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汽车与照明两大领域的交汇点,此次培训特别强调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来自行业各领域的精英,包括深耕一线的光学设计应用工程师、运筹帷幄的企业技术总监、引领方向的董事长与总经理、精工细作的光学结构工程师,以及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的硕博研究生。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为汽车照明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角与灵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着汽车照明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道路将更加光明。我们相信,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历练,每一位学员都将成长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启汽车照明设计的新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延伸阅读

复旦临港产业化创新平台由复旦大学、临港集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联合发起成立,以构筑复旦大学产业化科创高地,助力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为重要使命,主要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汇聚复旦大学已有高水平研发力量,依托复旦新工科、信息、材料等多交叉学科优势,推动创新成果孵化与技术产业化。

自2018年创立以来,已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创新体系,彰显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平台已获受理150多项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近70家创新企业,成功引入50多个横向合作项目,牵头及参与组建了4个行业协会及联盟,参与标准制定12项,推动超过30项合作项目,并创建上海市市级技术服务平台(上海智能视觉人因工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了18个具有前瞻性的预研项目。

此外,平台柔性引进了200多位顶尖创新人才,进一步为临港产业生态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