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IFAL)

2025 IFAL
2025 IFAL 参会回执 Registration Form
3.2MB下载
2025 IFAL 邀请函 Invitation
2.72MB下载
2025 IFAL 摘要模板 Abstract Template
32.0KB下载
2025 IFAL 论文模板 Paper Template
182.5KB下载
2025 IFAL 版权转让同意书 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docx
19.18KB下载

技术文章 | 车灯雾气问题研究及对策

作者:LI Xiangbing1, WANG Chuncai1, MEI wen1,WANG Tan1,XIAO Helin2  
单位:1Technicalcenter, Dongfeng Peugeot et Citeron Automomobile Co,Ltd, Wuhan, P.R.China

2 Wuha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P.R China

编译:井硕 李奕帆
指导老师:林燕丹



一、简介


由于阳光照射和车灯辐射,车灯内温度分布不均,自然对流和和镜面辐射的过程非常复杂。而雾气问题影响了车灯玻璃和反射镜的光学性能,也就影响了前照灯的寿命和行车安全。由于雾气问题涉及了热、材料和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要较好地解决,使得雾气实验后,当所有灯打开时,仅当雾气完全消散或雾气区域小于5%,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而当前的设计如何均衡各种因素和要求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基于一些国外文献和PSA的调研,从内部空气流通、温度方面入手分析车灯雾气的根源。



二、车灯雾气的产生机理


雾气的形成需要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

通常灯内的水汽来源有二:外部环境的水汽和内部蒸发形成的水汽。水汽主要来自于内部。当远近光灯同时打开时,灯内温度将会迅速升高。在空气对流作用下,原有的水将会蒸发,造成灯内大范围的潮湿。当水汽到达角落,或遇上外部进入的空气,由于灯内温度不均,外界空气温度较低,水汽很容易冷凝。

灯内的水珠通常由以下四种方式形成:灯内空间较大,外界环境中的水进入;车灯状态的改变(频繁的灯光切换)使得内外的气压不同,外界水汽通过灯罩缝隙进入;通风口处内外空气流通;原有水珠累积。

1.png

图1: 车灯与外部环境的水分交换

②低于临界温度的区域

考虑到车型设计和感知质量,车灯内总有部分边角区域,而这些都是空气流通很差的“死区”,导致辐射不均,温度也就呈差异分布。复杂的热传递过程见下图(图 2)。

2.png

图2. 前照灯内部能量交换

图2表明,在车灯工作时,灯内的热辐射等热运动非常活跃。而部分不活跃区域就容易出现雾气问题。


③凝结核

车灯玻璃的材料一般是合成树脂,这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渗透物。凝结核是灯内大范围雾气生成的先决条件。对于内部的空气来说,并没有很多凝结核,而外部的空气则可以以车灯玻璃的粗糙表面为凝结核,形成大片水珠。通常,雾气范围的半径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如下:

3.png

式中参数: R为水滴半径,Ts为饱和温度,TL为水滴温度(与周围温度相等),hLG为汽化热,ρL为水滴强度,δ为表面应力。

该式表明,如果环境温度与饱和温度相近,水滴的半径将增大。



三、影响雾气问题的因素


上式反映了温度,水汽强度和车灯玻璃材料表面结构对雾气的影响。而水汽强度总是取决于温度和空气流通程度。这意味着,如果车灯内温度更高更均衡,空气流通加快,雾气也越不容易生成。为证明这一结论,我们将利用东风标致汽车进行实验。


温度


温度是影响雾气生成的重要因素,测试结果表明雾气总是在温度较低的地方生成(图3)。TX3的前照灯长度大,角度尖锐,灯内边角区域空气流通不够活跃,易生成雾气。根据法国汽车制造商的标准:在远/近光灯工作一小时之后,进行8轮喷雾(在一分钟内对前照灯/雾灯进行一次全方位喷雾称为一轮)。车灯和喷嘴的距离为5-10厘米。观察十分钟后,得到以下结论:车灯内上部的温度通常高于下部;远近光灯可以照射到的区域温度较高;车灯玻璃的光学中心温度更高,不易结雾。

图3显示在车灯玻璃的特定高度上,沿X方向上温度的分布情况。根据热仿真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温度的分布不均匀:外部区域温度不高,而车灯玻璃中间部分温度极高。相比起右边,左边区域温度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雾气,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在Y方向上,上部温度高于下部,即下部更容易结雾。通常情况下,温度较低的区域都是灯具长边和角落处,这些区域为雾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png

4.0.png

图3. TX3 前照灯的冷凝现象

在车型设计中,为减少雾气的生成,应尽量避免车灯出现边角区域。如果因为车型设计需求而无法避免,可以通过优化灯内通风设备,改善空气流通情况来保证灯内温度的均匀分布。


对流


灯内的空气流通主要有自然对流和温度不均引起的热传递。如果车灯装配有通风装置,将会出现内外空气的交换。气体交换不仅影响温度分布,如果对流足够强,也会加速蒸发,对减少雾气生成有益。

我们以TX3前照灯为例来说明(图4)。分析可得,热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自然对流,故基于静态对流建模。影响空气流通的因素有:车灯外壳、反射镜的形状,灯泡的位置和功率;车灯的工作状态(闪光或持续工作)。

5.png

图4. TX3前照灯的简易模型

一般前照灯工作状态稳定,内外空气交换主要依靠自然对流(图5)。事实上,通风装置的尺寸、数量和位置会影响灯内的空气交换。TX3前照灯使用6个通风口,使空气交换全过程变得稳定。

6.png

图5. 持续的自然对流

对转向灯等处于闪烁状态的灯,灯内空气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对热交换有利,不易结雾。

7.png

图6. 开关灯时的流场

强度


通常,强度、温度和空气流通共同作用,且同受外部环境影响。此外,闪烁状态的灯会直接影响灯内的空气强度。

根据文献,在闪烁N次后,灯内平均绝对湿度为:

8.png

参量定义:V – 外壳内体积, β- 外壳扩展系数, ε- 总能量吸收率,f - 灯闪烁频率, Cp- 热容量, P- 前照灯的平均功率。

式中,α1(n)代表闪烁N次后灯内的平均绝对湿度。这个式子可以变形为:


9.png

如果M=1,由于K<1,灯内的绝对湿度近似于随闪烁次数增加而增加。如果K较小,逼近速度加快。这意味着,车灯工作在高湿度时,将有积累湿气的趋势。



四、减少雾气的措施


对上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措施:

1.优化车灯样式,减少灯内死区。

2.加强车灯的密封性能,避免水渗入,或应用烘干装置干燥灯内空气。

3.改善车灯玻璃内表面材料的性能,以形成水膜而非水滴(应用防雾涂层)。

4.优化通风装置的位置、数量、尺寸的配置,减少灯内死区(在雾气出现后确定通风装置的位置)。

5.优化灯和反射镜的位置和尺寸。

6.加强灯内空气流通(使用风扇)或内外流通(使用外部通风管)



五、总结


考虑到灯内复杂的热分布,车灯雾气问题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难题。本文从温度、空气流通、强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雾气的成因。从测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平衡灯内温度分布的措施,以减少雾气生成。




文章来自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论文集



IFAL公众号.jpgIFAL网站.jpg